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生物医药产业亟需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要实现从制药大国进化为制药强国,不仅需要提高发展效率、提升发展质量,更需要增强发展动能、迭代升级产业模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正发生剧烈变化,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创新战略布局和保障供应链稳定的重点,产业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健康事业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具有深远影响,与产业发展伴生的生物安全,也已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可能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工具。
生物医药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2023年8月15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一家药企的现代中药注射液生产车间,机器人进行注射液自动化包装。图/中经视觉 张晓峰 摄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生物医药产业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产业重点布局的领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步入发展新阶段,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建立了系统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可生产门类众多的医药产品,规模化生产能力位居全球前列,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头部企业迅速壮大,产业集聚程度进一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开启并持续深入,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加入ich并转化实施其指导原则,试验数据保护、专利链接制度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推进。系列政策措施的引导与落地,极大促进了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势头,随着资本与人才的涌入,一大批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快速涌现,在研创新药数量已步入全球“第二梯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历经仿创结合蓄力发展阶段,已步入创新引领的新发展阶段。
创新药械是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重要的产品形式。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169个国产创新药和250个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药的研发上市流程不断优化,并得益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持续引导,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产学研的协同深化,国产创新药械不断涌现,历年获批上市数量不断创新高。2021年,我国获批上市国产创新药数量高于2001年-2012年获批上市的国产创新药总数。2023年,我国共批准上市35个国产创新药和47个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数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新质生产力是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在政策引领、技术驱动与资本助推下,创新成为当前我国医药产业升级发展的主旋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医药产业从仿制药开发到创新药开发、从医药大国到医药强国转型的必由之路,是面对世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我国能够担当大国责任的重要保障。
结构调整是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生物医药产业正经历新旧动能转换,行业发展急需培育壮大创新动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对新一轮技术变革、跨界融合的必然选择。通过创新驱动转型,进一步调整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突破发展瓶颈。
从企业结构看,优质市场主体仍亟待培育,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企业协作仍需提高。目前国内持有有效药品批准文号的制药企业超过5700家,小型、微型企业约占76.0%。2022年医药工业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约为1万亿元,不及同期辉瑞制药这一家企业处方药销售业务收入的2倍。
从产品结构看,需进一步加大创新产品的研发与市场准入,并引导无市场需求产品的退出。我国药品批文超过15万个,超过8成获批于2007年或更早。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对医院端和药房端的用药数据监测,化学药和中成药批文中约8成在近3年无销售记录,生物制品批文中约5成在近3年无销售记录。现有的产品结构一方面增加了监管难度,同时也存在潜在的临床用药风险,可能还会对医药市场秩序产生干扰。
从市场结构看,需进一步提升创新产品的市场规模和份额,并拓展海外市场。仿制药是我国药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化学仿制药在整体药品市场规模中的占比约为52%,在化学药市场规模占比约为74%。相比海外营收普遍在60%以上的全球top10药企,国内药企的海外营收占比明显较低,其中,2022年医药工业百强企业中top10药企中出口交货值在其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约为10%。
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促进我国健康事业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具有深远影响。从需求端看,仍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对于衰老、认知障碍、遗传疾病等的治疗,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无限应用空间。与此同时,从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角度看,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如何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能耗,提高产品品质,都是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迫切需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完善医药产业生态
2023年7月2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位于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的常山生化药业公司,科技人员在药物研究院内研发新药。图/中经视觉 武志伟 摄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面对全球生物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多学科融合创新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复杂深刻的变化,需要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环境,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
在技术革命性突破方面,建立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改善评价机制提升经费自主权,多举措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产业的底层竞争力来自基础科研和技术转化,其中,基础研究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的源头,可视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土壤。据统计,2010年-2016年间fda批准的所有新药均曾获得nih的资助,其中,超过90%的资助用于药物作用的生物学靶点相关的基础研究,而非药物本身。创造性、颠覆性的前沿基础研究难度较高,研究周期长,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以及更为灵活的过程管理与中期评估机制,使得科研人员得以集中精力开展研究,且拥有更多自主权。从基础研究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深度融合,跨学科跨国别的交流与协作。从技术突破到生产力转化,最重要的是培育与壮大产业主体,打造标志性产品并丰富其应用场景,优化产业化支撑体系。
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方面,进一步加大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等传统要素的供给,拓展数据要素的利用,并统筹区域要素资源的配置。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属性决定其对资本要素和人才要素的强依赖。要有效实现资本市场与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对接,不仅需要市场化机制,还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担保。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力要素是多元化的,除了科研人才,也需要重视技术型、转化型、管理型人才以及跨行业、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与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并列的关键要素,对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医药产业,大数据对于医药研发、临床使用和产业监管均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分析和挖掘海量的患者数据、临床试验数据等,可以更准确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和药物的作用机制,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挖掘潜在的研发靶点,显著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通过对患者的基因组、生活习惯、疾病史等多维度数据的分析,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实现精准医疗,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大数据还可以帮助监管部门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的用药安全问题和市场风险,便于行业监管与政策制定。
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方面,培育优质市场主体,加强国际化交流合作,优化区域产业格局。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应进一步加大对头部企业创新转型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创新创业团队。国际化是生物医药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抓手,更是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支撑。当前全球经济脆弱复苏,生物医药产业链呈现分散化、本地化和区域化,对于我国成体系多门类全链条的医药制造能力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在医药出口贸易的严峻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加快监管政策的国际接轨,加快研发标准国际化、质量合规国际化、交易合作国际化,不断拓展国际分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生物医药产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等特点决定了集聚化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产业发展。伴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区域战略的纵深推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呈现出较显著的区域聚集特征,应进一步加强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合作,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
完善产业生态,激发原始创新活力,提升源头创新力,做强创新要素配置,提升研发支撑力,加强临床研究协同,提升成果转化力,完善价值引导举措,解决应用支付力,深化协同创新机制,解决区域聚合力。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制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临床试验机构、合同外包组织(cxo)等,其中,资本、人才和数据等要素资源在区域内、国内外流动交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生态中各主体高效能协同、各要素开放式共生,同时,也需要强化政府部门对产业的统筹引导、科学监管和风险管理。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打破传统模式、固有边界,用改革的办法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用改革的办法增强市场结构对供给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新质生产力转化为产
业新动能的增强式螺旋势能,实现生产力的更新与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