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本质在于通过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对教育强国与现代职业教育关系的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七维内涵和五大特征的理解,构建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标体系。从测算结果来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数是0.81,蕴含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但在平衡充分优质发展、纵向学段衔接和横向职普融通、数字化转型升阶、经费结构优化、社会培训功能发挥等方面还存在短板。结合教育强国建设指向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基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应以“扩大省级统筹权,补长短板弱项,促进平衡充分优质发展”“增强学段衔接,深化职普融通,释放适应性发展更大活力”“注重专业引领,提升价值效益,推动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调整优化结构,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经费盘活力影响力效用力”“落实育训并举,发挥职校优势,建设职业技能社会化培训服务体系”和“坚持应用为王,突显公共服务,建立中国职业教育基础数据资源库”为基本方向。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教育强国;指数;指向;国家教育能力
作者简介:王敬杰(1982—),男,安徽阜阳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与学校管理、教育政策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价、学校文化建设、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所级个人项目“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数研究”(编号:gyj2023066),主持人:王敬杰。
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教育强国是一个无法绕开并且需要科学应对的关键词。教育强国既是建设目标,也是建设过程,是时间、经济与教育综合水平及其影响力的复合函数。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有力支撑。由此,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视域,深度探究现代职业教育内涵特征,构建科学、专业、可行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数并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数值测算,进而对现代职业教育优化指向和推进策略作出全面研判和政策建议。
一、基础性认知: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育强国内涵阐释的分析逻辑
从现存文献和研究范式来看,对教育强国核心概念阐释有四种分析逻辑。一是政策导向逻辑。当前,我国形成了系统科学的教育强国战略定位和政策布局。在此语境下,教育强国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方向、教育立场、教育价值、教育方法等核心要义,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个主题,包含教育规模、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等多个维度,强调要办强、办对、办好、办硬和办实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政策导向视角下的教育强国实则是泛在化的国家意志表达,“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纲领性战略,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与总体方向”。二是学科话语逻辑。教育强国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教育强国本质上是一个完整而强大的教育体系,涉及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公平五个基本变量。新时代教育强国本体论内涵是指教育的平衡发展与全面强盛,应包括基础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技术教育强国、全民教育强国、民办教育强国和教师教育强国等。教育强国在本质属性上是创新人才强国,在功能属性上是创新强国、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在目标属性上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助推人类社会进步。三是国家能力逻辑。从国家能力视角来看,教育强国实则是国家对教育发展主导作用或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和国家解决若干教育关键问题能力的综合反映。国家能力特别是国家教育能力的强与弱、发挥的充分与否等与教育强国的建设进程、任务达成和目标实现等密切相关。国家能力视角下的教育强国本质在于通过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现代性增长。四是教育现代化逻辑。从教育现代化概念意涵和逻辑架构来看,教育强国是教育与社会时代发展关系上的协同甚至是领先,是教育与人的现代性增长的高度互适。教育现代化(强国)是教育与社会时代发展、人的现代性增长和科学技术革命的高度统一。教育现代化(强国)发展过程实则是人的持续社会化、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的跃升过程,也是深度挖掘教育价值和充分彰显人的教育现代性的创变过程。
(二)教育强国建设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关系
1.教育强国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指向和行动指南。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组成,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战略。教育强国建设将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和维度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发展定位、方向目标、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服务贡献、治理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现代体系建设等产生深刻影响。换言之,教育强国建设为“办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和“怎样办职业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参照,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将在持续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认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全面提升国家职业教育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强国建设与现代职业教育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没有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也就没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就无法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由此,教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任务的集合体,是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指南针,是加快建设技能型社会、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方向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强国建设将在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和治理等诸多方面对职业教育产生系统性、深层次影响,并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
2.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坚实支点。国民教育体系是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基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对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弥补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和发展短板,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职业教育已然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渠道,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如何,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评判标准。简言之,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现实举措、具体行动和坚实支点,是评判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政策红利窗口期和高质量发展“黄金期”,坚定职业教育发展“四个面向”(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适应性,进而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进一步彰显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了教育事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步骤。
1.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内涵界定。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战略性制度安排和时代性发展逻辑的双重构架下,现代职业教育内涵指征具有多维性。从发展目标来看,现代职业教育应是体系更加完善、制度更加健全,更加体现公平、不断提高质量和服务能力的类型教育;从使命任务来看,现代职业教育应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资源支撑”为重大使命,以破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为时代任务;从推进策略来看,现代职业教育应“以增进学习者的幸福感为中心,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方向,以全面实现信息化为导向,以推动国际化办学为目标,以现代化治理为要旨,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动力”;从构成要素来看,现代职业教育应是学生、教师、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教育制度五类要素高质量协同发展;从价值功能来看,现代职业教育应以人民满意为核心标准,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一定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从发展阶段来看,现代职业教育是分段推进、有序升阶的,对应的时间点应是2025年、2035年、2050年;从发展趋势来看,现代职业教育应是类型化、体系化、协同化、标准化、制度化、优质化、信息化、绿色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由此可见,现代职业教育内涵是丰富多维的,也是动态发展的。综合来看,现代职业教育内涵集中体现在:类型特色更加鲜明,育人体系更加科学,政策机制更加健全,办学格局更加多元,跨界协同更加有力,标准建设更加完备,数字转化更加深入,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国际交流更加宽广,现代化水平更加高阶。在某种意义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特征呈现。总体来看,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呈现出五大领域性特征:一是教育特征。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特征是现代职业教育自身建设和发展问题,如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发展水平、办学模式、师资建设、优质学校建设等。二是人力特征。基于职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先天优势和独特价值,其在培养和提高劳动者创造力、加快科学技术成果孵化和实践应用等方面更加强劲深入。三是经济特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类型,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表现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生产、职业院校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为生产力、职业教育系统为相关个人和组织提供经济回报等。四是科学特征。现代职业教育的“科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职业院校是国家高精尖技术研发、科技成果生成和转化、国家自主创新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领域的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科技创新团队能够为重大科技攻关并实现自主创新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五是国际特征。随着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职业教育已深度融入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潮流大趋势大逻辑,为全球职业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并不断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开辟主动作为的新主场。
二、理解性构建: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数与权重
(一)已有相关研究的指标体系
当前相关研究指标体系主要聚集教育强国和职业教育两大主题。一是教育强国相关指标体系。教育强国追赶期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4个一级指标(教育优先发展指标、科教兴国战略指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6个二级指标(经济力、科技力、教育力、人力资源力、可持续发展力、人文发展指数)和34个要素指标构成,基本涵盖了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等层面和维度因素,但非教育指标数量过多、占比过重,教育本位彰显不够充分。学校教育作为教育强国的基本观测单元,应达到赋权、公平、效能、生态标准,突显学校内部治理的组织结构短平化、权力行使科学化和育人生态适性化。从宏观视角来看,衡量教育强国的主要维度有数量充足、质量一流、结构合理、公平有效、保障有力。在教育强国3.0评价指标体系中,教育强国评价除教育公平、质量水平、服务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四个维度之外,还应包括底线指标(高中以下各级教育入学率、信息化)、参照指标(创新能力、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和背景指标(经济社会)。有学者从教育现代化和oecd通用cipp模式(背景—投入—过程—产出)双重视角提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全国和省(区、市)分层,对多个量化和质性的监测点进行了综合考虑。二是职业教育相关指标体系。从智慧教育视角来看,职业教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4个一级维度(基础环境、教学实施、教育治理、人才培养)、12个二级维度和26个评价指标。职业教育质量螺旋评价体系则是基于cipp模式,聚焦职业教育核心目标、核心资源与条件、核心任务与核心发展,内、外双轨评价深度融合,有效涵盖目标决策、组织决策、实施决策和效果评价等维度。聚焦到民族地区来看,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框架主要分为规模水平、质量水平、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四个模块,共包含22个评价指标。该评价体系过度重视定量指标,对定性指标关注明显不足。区域中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则包括4个一级指标(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结构、教育成果)、11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该指标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但普适性和可推广性不强。从现代化视角来看,职业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5个一级指标(教育环境、发展水平、投入水平、师资水平、教育质量)、12个二级指标和33个指标观测点。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职业教育评价监测要素,但部分数据不具有可得性,不适合进行国际性比较。
(二)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数体系的构建
1.指数构建原则及整体框架。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数既是竞争性评价的结果,也是过程性诊断的改进。因此,该指标体系构建秉持以下原则:一是发展底线原则,在基础环境指标和经济社会指标中增设底线指标和参照指标;二是类型定位原则,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设置职业教育领域特色指标;三是数据可得可算原则,确保数据来源权威、测算方法专业和结论科学可验证;四是持续性原则,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是阶段性的,是动态发展的,应设置可持续发展相关指标;五是创新求变原则,在指标体系框架上尽可能将教育强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国际教育评价等相关维度内容进行借鉴和吸收,竭力彰显中国特色和职业教育类型属性。
在综合教育强国丰富内涵和借鉴cipp模式框架的基础上,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包括环境、投入、过程、产出和可持续发展潜力五个方面。其中,环境、投入、过程、产出四个维度参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数测算,而可持续发展力维度(社会人口及结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世界人才竞争力指数、人均受教育年限等)主要考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暂不纳入指数数值测算,但其是深度分析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见表1)。
表1 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2.测算方法。为便于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数指标进行科学测算和比较分析,避免不同指标数值范围带来的差异性影响,均采用极值法对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逆向指标(如生师比)采用商式转变法进行正向化转化后再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归一化处理后各指标数值将分布在[0,1]区间。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数指标权重则采用逐级等权法,即参与指数测算的四个维度各占1/4权重,维度内若包含四个指标,则各指标权重为1/16,以此类推。
由于国家财政、教育事业统计等数据对外发布普遍存在1—2年滞后性,部分数据存在缺失问题,当前测算实际可得数据主要为2021年数据,极个别发展指标数据是2020年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维度的相关参照指标数据尽可能使用2022年度最新数据,以期呈现现代职业教育新近发展潜力。
(三)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数主要测算结果
教育强国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数为0.81,现代职业教育在环境、过程方面发展水平相对更高,在投入和产出方面发展水平相对偏低。
1.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基础办学设施初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从测算数值来看,现代职业教育环境维度指数0.90。职业教育战线对职业教育政策的落实率是100%。职业教育在校生生均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是21.6平方米,是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生均数的1.6倍;职业教育在校生生均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是8645.6元,是各级各类教育(不含学前教育阶段)在校生生均数的1.6倍;职业教育在校生生均学校图书拥有量是41.1本,是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生均数的1.3倍。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推进,职业学校数字化基础设施设备逐步普及,数字化优质资源愈加丰富。职业学校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是99.0%,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占比是73.5%,教学用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比是61.7%,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学校占比是85.0%,配置职业教育仿真实训资源量16.9万余套。可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和育人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设备适配性和兼容性不强、优质教育资源不够丰富、教育成本和受教育成本增加等问题。
2.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投入稳中向好,财政性经费投入是主要收入来源。据测算,现代职业教育投入维度指数为0.68。从《2021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来看,2020年度,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是4.2%,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收入在职业教育经费收入中的比例是73.5%,职业教育科研经费收入在各级各类教育科研经费收入中的比例是8.7%,中职免学费覆盖率超过90%。在物力投入方面,职业教育生均基本建设支出是453.1元,是各级各类教育同类值的1.06倍;职业教育基本建设支出在职业教育经费支出中占比1.58%;职业学校在校生生均学校占地面积是43.3平方米,是各级各类教育同类值的1.5倍;职业学校校均占地面积是13855.1平方米,与各级各类教育同类值的比值是0.83。在人力投入方面,专任教师数在教职工总数中的比例是78.4%;高级职称(含正高、副高职称)专任教师数在专任教师总数中的比例是27.1%,按照相关政策文件提出的高级职称比例≤30%的要求,职业教育专任教师高级职称达成度是90.3%;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数在专任教师总数中的比例是95.9%;兼职教师(校外教师、行业导师)数在教职工总数中的比例是23.6%;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是55.5%。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收入逾七成来自国家财政,职业教育在校生生均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教学等相关设备资产值、学校图书拥有量明显高于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生均相关值,职业教育师资学历水平显著提高、人员结构日趋合理。同时,仍存在职业教育经费收入渠道不够多元、职业教育科研经费占比较低、兼职行业导师人数较少等突出问题。
3.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亮点频出,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当前,现代职业教育过程维度指数为0.90。生师比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中职学校生师比是19.36∶1,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提出的中职学校生师比达到20∶1的要求,目前该指标达成度为94.3%;高职学校(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在数量规模上趋于稳定,中职学校数量规模较大并已呈现出“缩减”趋势;办学性质多样、主体多元,公办职业学校数在职业学校总数中的比例是73.3%;专业设置相对科学,与区域经济产业匹配度是82.4%,学生毕业半年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是77.6%;职普结构较为合理,中职教育招生学生数和在校生数与普通高中教育同类数值相比分别是54.0%和50.4%,较好地实现了“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职业教育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基础数据覆盖率和数字化学校状态监测普及率均达到100%,建立信息化工作和管理制度的学校比例达到75.6%。当前,职业教育数据统计口径不统一、过程质量考察或评价指标缺失、数字化治理体系和数字技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涌现。
4.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产出成效显著,教学工作满意度和学生培养质量较高。据测算,现代职业教育产出维度指数为0.75。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高职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5.8%,这表明学生高度认可学校的教学工作;中职学生升学率是55.9%,超一半中职毕业生选择继续学习和深造;职校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1.5%,高职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是92.5%,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职校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岗位好;雇主对职校毕业生满意度中位数是95.2%,这充分表明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得到行业企业高度认可;高职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平均比例是55.72%,这表明职业教育为培养地方产业“生力军”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职业教育对共同富裕贡献度与教育同类值的比例是35.5%,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对共同富裕的贡献度占到了教育贡献度的三分之一。综合来看,现代职业教育产出维度相对较低,既有现有产出成果相关数据不完整甚至缺失的原因,也有自身存在无法测算因素的局限,如:职校学生学业知识产出水平和毕业生专业技能产出水平评定、“职业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职业教育对社会公平的影响度、职业教育对国家发展战略(对外开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的贡献度等。
5.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蕴含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截至2022年底,我国人口数约14.12亿人,约占全球人口数的1/6,庞大的人口规模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源,并带动相关行业产业发展。2022年我国人均gdp是85698元,实现了多年连续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排行中位居首位,这将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国际组织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是14.2年、人均预期寿命是78.2岁。而教育部公布的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表明,2022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4年,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等为现代职业教育开展技能培训和增强终身学习服务能力等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10年稳步上升,在创新投入和产出等方面9项细分指标排名全球第一,世界5大科技集群中独占两席;我国在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排行中连续4年持续上升,是全球最具人才竞争力的中高收入国家,在终身学习、人才就业能力、人才影响力以及全球知识技能等方面表现突出;在《2022年世界竞争力年报》排行中,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均位居前二十。由此可见,现代职业教育在生源获取、经济基础、劳动者技能培训、全民终身学习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世界竞争力等排行中表现良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快速提升。由此,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基础深厚、势头强劲,国内政策红利和优势资源集聚显现,国际经验智慧和支持条件愈加友好。同时,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全球创新指数、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等方面与部分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短板和局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职业教育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三、探索中发展: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路径
从测算结果来看,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应以全面推进平衡充分优质发展、接续推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加快促进数字化转型升阶、持续优化经费机制和结构、充分发挥社会培训功能等为努力方向,具体优化路径如下。
(一)扩大省级统筹权,补长短板弱项,促进职业教育平衡充分优质发展
职业教育平衡充分优质发展,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水平整体迈上新台阶的现实需要,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建设技能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必然选择。由此,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应以平衡充分优质为锚定目标和持久动力。一是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职业教育统筹权。在加强国家层面宏观指导和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权、把控力和协调度,在适度降低职业教育决策层级、调整优化省域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理顺省域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统筹省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统筹省域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统筹省域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省域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统筹省域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等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二是进一步拓展省域职业教育发展能动空间。省级政府在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具有独特优势,在层级上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在空间上实则是省域全境。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应充分依托并持续强化省级政府“统筹”功能,在更大范围优化省域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更宽领域释放省域职业教育发展动能、更高层次促进省域职业教育社会公平等,补齐补长类型定位不够准、职普融通不够深、产教融合不够实、师资建设不够优、服务贡献不够强等发展短板和弱项,进而实现重点突破、纵深拓展和全面提升。
(二)增强学段衔接,深化职普融通,释放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更大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适应性既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关键所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实则是其适应性不强的外化表现。在某种意义上,适应性既是检测和衡量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备条件。由此,增强现代职业教育适应性,应以深化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主线,以优化职业教育学段结构、推进职普深度融通为着力点,培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活力和新动能。一是贯通中高本职业教育深度衔接层面维度要素和育人链条。在培养目标、招录机制、评价考核、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实现贯通和衔接双向发力,加快探索不同学制衔接模式,对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紧缺或急需人才可实行中高本贯通的长学制培养,建立职业教育学生学业知识能力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水平过程性认证标准和鉴定机制。二是创新职普深度融通新模式,探索建立职普深度融通长效机制。地方政府和相关学校应系统学习和深刻领会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文件精神,科学把握新时期我国职普融通新主张、新要求和新举措,在资源共享、课程共建、专业互适、学籍互转、学分互认、育人协同等方面实现互融互通,持续提高职普深度融通与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契合度、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任务的贡献度、与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三)注重专业引领,提升价值效益,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举措和具体行动,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固有属性和本质特征。随着职业教育数字化规模不断扩大及数字化转型持续加速,地方政府和职业学校迫切需要接续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阶段跃升,充分释放数字化技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更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和潜力。一是注重专业引领。地方政府和职业学校应分批次组织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提高相关主体数字化转型认知水平和业务能力;招录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数字化设施的操作技术指导和日常运维管理;组建专业团队统筹和优化区域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和服务平台,延伸区域职业教育数字化价值链。二是提升价值效益。价值效益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已进入以价值为导向的发展关键期。我们应在设施环境优化、服务供给创新、育人生态重塑等方面实现政治、经济、育人、技术、社会和时代等多重价值效益的叠加、聚合和倍增。三是强化数字赋能。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和应用终端,实现职业教育相关利益主体的广泛连接和智能交互,充分发挥他们由连接或交互带来的“长尾效应”,增强他们助推职业教育发展的活跃度和黏连性,创造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增量价值,进而实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价值效益指数级增长。
(四)调整优化结构,创新管理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经费盘活力影响力效用力
自2012年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已连续多年保持在4%以上。202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7873.67亿元,比上年增长9.13%。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5835.31亿元,比上年增长6.82%。教育经费的稳步增长为我国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经费在总投入、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等方面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同时也存在收入渠道不够多元、部分支出类别经费占比较低等问题。由此,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在经费方面应做到:一是完善经费筹措和管理机制。围绕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发展任务,进一步扩大经费收入渠道,切实增加经费总投入;加快建立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机制和通道,创新参与方式。二是调整优化经费结构,适当提高基本建设支出、科研支出占比。地方政府和职业学校应在经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时做好全面统筹,并对重点类别经费情况实行动态跟踪和问题预警,把统筹全局和突出重点有机结合。三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各级政府和职业学校应牢固树立“谁使用、谁负责”“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思想,加强预算审核、执行监控和决算监督,探索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的经费绩效数字化管理体系。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开展职业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年度评估。
(五)落实育训并举,发挥职校优势,建设职业技能社会化培训服务体系
职业学校广泛开展职业培训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并重的法定职责,是加快构建面向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现实举措。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技能社会化培训具有先天优势。积极承担职业技能社会化培训,既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具体行动,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是增强府际沟通,形成培训合力。中央政府应从国家层面有效降低不同部门之间壁垒造成的高沟通成本,提高培训资金使用效益,使培训资源形成合力;各级政府应积极协调人社、农业、扶贫、教育、经信、工商、残联和妇联等部门,统筹规划、充分利用职业培训资源,协调和聚拢培训项目及资金;职业院校应用足用好各部门之间的各项利好培训政策,积极争取培训项目,有效拓展培训市场。二是加大标准研制,完善配套机制。省级政府(人社、财政、教育等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培训工作相关政策,用活职业学校内部分配机制,科学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对开展培训工作量大面广、任务较重的职业学校及时给予核增;职业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将培训服务课时量和培训成效等作为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在内部分配时向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倾斜;政府应协同职业学校、教育科研机构等持续开展职业培训统计单位的研究,统一统计口径,建立科学、规范和统一的统计单位(建议使用“学时”“课时”等时长类单位),进一步修订职业培训统计表,加快建立职业学校培训工作专项调查和数据信息采集平台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实施“培训名师/名优团队工程”,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训师培训(ttt)。
(六)坚持应用为王,凸显公共服务,建立中国职业教育基础数据资源库
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创新技术为引领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有力推动人类社会全面进入数字生产力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深入推进,数字职业教育新基座、新平台、新场景、新空间不断涌现,建立中国职业教育基础数据资源库的基础和能力已完全具备。一是打破系统、部门壁垒,建立健全指标体系。加强教育、人社、财政、发改委等多部门深度协同合作,加快建立科学、规范、动态的中国职业教育基础数据资源库指标体系,针对性增设职业教育发展过程性指标、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指标等,力求全面反映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总体状况,进而为职业教育相关利益主体提供一致、完备的基础数据。二是全口径整合数据资源,创新数据采集方式,确保数据资源能好用有用。有效覆盖政府、学校、师生、家长、行业企业等职业教育相关利益主体,统一统计口径,创新在线填报、数据库对接和数据交换等采集方式,集中采集、整合、存储各共建系统部门指标数据,让相关主体感受到数据资源确实能好用有用。三是构筑数据资源库价值网,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职业教育基础数据资源库价值链转变为价值网,摆脱对自身组织或机构的过度依赖,以多主体合作方式汇聚各种能力和资源,进而创造出更多价值;充分发挥数据资源库助政、助教、助学、助研、助管、助用等重要功能,进一步增强供给优质资源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为社会各界获取职业教育数据资源服务提供最大便捷。
来源/《职教论坛》2023年第10期第31-41页